私募基金融資對象
在美國,私募基金往往由基金管理人出資一定比例,成為擁有絕對控制權的一般合伙人,私人股本基金公司的控制權在GP手里,他負責尋找投資機會并做投資決定,他們的收益最高。每年要提取全部基金的2%作為管理費,如果達到了最低預期資本回收率(hurdle rate),他還要提取全部利潤的20%,這部分錢叫做附帶權益(carried interest,即資本增值部分的提成);私人股本基金購并的成敗取決于GP的能力。
私募基金是在市場發(fā)展的血雨腥風中頑強生長起來的,盡管存在著欺詐,存在著諸多的不規(guī)范,而且私募基金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終是躲躲閃閃,處于“地下”工作狀態(tài)。但是,一直處于“地下”狀態(tài)的私募基金性質的機構日益增多,它們完全是由市場需求而自發(fā)“成長”起來的,其頑強的生命力令人側目。
缺乏合規(guī)身份的私募基金對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較弱的中小投資者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部分私募基金靈活的操作手法和成功的運作水平為投資者帶來較大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中小投資者普遍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及有效手段。即使有自我保護意識,當其權益遭到損害時,組成聯(lián)合集體與損害者抗衡,但也會由于其是分散的個體組合,因缺乏諸如有效的組織者、專業(yè)知識以及聯(lián)合成本過高等原因而導致無法保護自己的權益。
2011年以來,私募基金積極創(chuàng)新以打破瓶頸,目標回報型、行業(yè)/主題型、定向增發(fā)型成為私募發(fā)力點。根據(jù)最新統(tǒng)計,目前私募基金創(chuàng)新還有對沖策略型、風險緩沖型、半結構化等類型,另外為擺脫股票及期貨賬戶的限制,合伙制產(chǎn)品發(fā)行也在提速。
GP出資后,私募基金剩余部分由投資人出,這些投資人一般是養(yǎng)老基金、金融投資機構或富有個人的資金組成,他們叫被動有限合伙人(簡稱LP,passive limited partners);LP和GP共同組成的私人股本基金是一個有限合伙人企業(yè)。一般情況下,美國基金的年回報率在20-30%之間,整個基金的壽命一般要持續(xù)10年左右,在此期間基金做15到25筆獨立的投資,常規(guī)習慣是每筆投資額不超過總資金額的10%。
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是指一種針對少數(shù)投資者而私下(非公開)地募集資金并成立運作的投資基金,因此它又被稱為向特定對象募集的基金或“地下基金”,其方式基本有兩種:一是基于簽訂委托投資合同的契約型集合投資基金,二是基于共同出資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集合投資基金。私募基金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基金發(fā)起人、管理人必須以自有資金投入基金管理公司,基金運作的成功與否與他們的自身利益緊密相關。從國際目前通行的做法來看,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份額的3%— 5%,一旦發(fā)生虧損,管理者擁有的股份將首先被用來支付參與者,因此,私募基金的發(fā)起人、管理人與基金是一個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解決了公募基金與生俱來的經(jīng)理人利益約束弱化、激勵機制不夠等弊端。
私募基金通過非公開方式募集資金。在美國,共同基金和退休金基金等公募基金,一般通過公開媒體做廣告來招徠客戶,而按有關規(guī)定,私募基金則不得利用任何傳播媒體做廣告宣傳,其參加者主要通過獲得的所謂“投資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認識基金管理者的形式加入。其次,在募集對象上,私募基金的對象只是少數(shù)特定的投資者,圈子雖小門檻卻不低。如在美國,對沖基金對參與者有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若以個人名義參加,最近兩年個人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若以家庭名義參加,家庭近兩年的收入至少在30萬美元以上;若以機構名義參加,其凈資產(chǎn)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而且對參與人數(shù)也有相應的限制。因此,私募基金具有針對性較強的投資目標,它更像為中產(chǎn)階級投資者量身定做的投資服務產(chǎn)品。和公募基金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私募基金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加之政府監(jiān)管也相應比較寬松,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資更具隱蔽性,運作也更為靈活,相應獲得高收益回報的機會也更大